仪器聚焦丨热点重点大盘点 仪器行业本周要点速递(2023年第13期)
這是一條法律原則,是我們不可放棄的自由的一個組成部分。
五、獨行俠&冰人亦師亦友的情誼 Photo Credit: 本文作者提供 劇中最感人的一段,是獨行俠和冰人兩人短短幾分鐘的真摯的對談,這讓我想到,一段美好的關係就是這樣吧,彼此都從對方身上學到很多,彼此都覺得受益的是自己。」、「阿湯哥30年都沒變。
」 六、軍中友情的羈絆 Photo Credit: 本文作者提供 這一部分其實是我自己的推測,我在想獨行俠即使戰績彪炳,但不願晉級升官的原因,除了他對飛行對高速的熱情,一來也是心中無法放下對昔日同袍「呆頭鵝」的羈絆。文:Juno 6月22日去看了電影《捍衛戰士:獨行俠》,已經被朋友們洗版許久,終於找到時機去看啦。」等等,完全勾起大家想要看看阿湯哥是吃了哪牌的防腐劑(誤) 推薦書《鉤引行銷》:一個好的「鉤引點」,目的是要在最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,可以帶來新的客戶、成功推出新產品。在看之前我沒有看預告片,也沒有看任何影評,原本以為自己會感動落淚,雖然沒有熱淚盈眶,但不得不說經典就是經典,每一句台詞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。推薦書《恆久卓越的修煉》: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擁有很棒的關係,如果你問對方在這段關係中,誰獲益最多,兩個人都回答「是我」的時候。
一、新聞媒體宣傳:讓影迷等最久的續作 Photo Credit: 本文作者提供 想必大家在還沒看電影之前,就已經看過許多新聞媒體宣傳提到:「讓影迷苦等36年的續作。三、該放手了 Its time to let go Photo Credit: 本文作者提供 獨行俠失去好友的陰影,導致不敢放手讓已故好友兒子公雞擔任任務小組,面對「該信任與保護」的兩難時,亦師亦友的冰人不斷重複:「該放手了。其次,目前存在,而以前不存在的那種「不存在」(非實)[10],可以經由目前存在的知覺,以及以前不存在的知覺,認知其存在。
因此,這雖然是兩個學派,其實也可以看成同一學派。語言既然是無體的,亦即沒有真實、內在的本質,等於是一種空幻不實的東西。這部經,後來成了勝論學派(吠世學派,Vaiśeṣika)的代表作。龍樹說: 偈言:「我語言若離,因緣和合法,是則空義成,諸法無自體。
對於以上正理學派所提出來的這個兩難式,龍樹先回答了第二難——「如果語言不空,則並不是一切皆空」。早在《勝論經》(Vaiśeṣika-sūtras)中,就說到了這點。
……若此言語無自體者,唯有遮名,不能遮法。(二)如果「一切皆空」這一語句是空的,那麼,並不是一切皆空。從以上這兩段《迴諍論》的論文,我人知道正理學派採用「兩難式」(dilemma)[17],來攻擊龍樹「一切事物都是空」的主張。這樣,就違背前面所立下的主張(宗),亦即違背了「一切事物都空」的主張。
這六種範疇(六句義)是:實體(實句,dravya)、性質(德句,guṇa)、運動(業句,karma)、類別(同句,sāmānya)、差異(異句,viśeṣa)、內在性(和合句,samavāya)[7]。在這六種範疇(句義)當中,並沒有「不存在」(非實,asat)。[14] 在這段《迴諍論》的論文當中,龍樹以正理學派的口吻說:如果一切事物都是「無體」(無自性,asvabhāva)[15]的,亦即,如果一切事物都沒有真實的內在本質,那麼,語言也是「無體」的,因為語言也是事物之一。屬於正理學派的代表作——《正理經》中,雖然反對把「非有」(不存在,abhāva),當做是獲得正確知識的方法——「量」[1],但是,《正理經》的註釋者——瓦沙耶那(Vātsyāyana; A.D. 450-500),卻認為透過一種獲得正確知識的特殊方法——「無體量」(anupalabdhi),我人可以認識到不存在的「非實有」(asadbhāva),例如瓶子的不存在[2]。
諸法如是,無自體、空。因此,用語言說「一切事物都是空的」,是不對的,因為這一語言(這一句話)是「無體」的,並不能把一切事物的存在「否定」(遮)掉。
) (三)如果「一切皆空」這一語句不是空的,那麼並不是一切皆空。如此,言語無自體、空。
但是,《勝論經》目前的形式和內容,至少應該晚至西元後五十到一百五十年才完成[4]。(因為,一個空幻不實的東西,並不能否定任何其他的東西。無自體故,我言一切皆無自體。它是某種意義的「存有」(bhāva),可以經由我人的感官而知覺到。了解了以上印度哲學史上的背景,對於底下我人所要論及的龍樹思想,將可幫助我人的體認。(因為,至少有一個東西,即「一切皆空」這一語句,是不空的。
而那些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的,是絕對的「不存在」(非實)[12],也可以知覺其存在[13]。《勝論經》(《吠世史迦經》),相信是迦那陀(Kaṇāda)所作,他是一個西元前的人物。
迦那陀的《勝論經》,說到了六種「範疇」(句義,padārtha)[6],它們都是知識的對象,亦即我人所要認知的對象。其論證形式是這樣的: (一)「一切皆空」這一語句,要嘛是空的,要嘛是不空的。
例如,《勝論經》第9分,1. 6. 10,就說到了「不存在」(非實,asat),可以經由「對比」(contrast)而認知其存在:首先,原先存在,後來消失了的「不存在」(非實)[9],可以經由過去知覺的消失,以及過去的記憶,而認知其存在。」此偈明何義?若彼言語,因中、大中、和合中無,離散中無,咽、喉、唇、舌、齒、根、齗、鼻、頂等諸處,皆各有力,如是二處和合中無,若離如是因緣和合,更無別法,以如是故,無有自體。
若汝意謂語有自體,餘法空者,如是則違諸法空語,汝宗亦壞。因為這兩個學派的學者,常常援用另一學派的思想,來說明本派的主張[5]。」此偈明何義?若此言語有自體者,汝前所立義宗自壞,是則有過。從以上的說明,我人知道,在印度,特別是正理學派及其互通聲氣的勝論學派,往往把不存在的事物,當做是某種意義的存在,可以經由我人的感官,知覺其存在。
緊接著,龍樹繼續以正理學派的口吻說: 又復有義,偈言:「若語有自體,前所立自壞,如是則有過,應更說勝因。如是,無語云何能遮諸法自體?既不能遮諸法自體,而心憧念遮一切法自體迴者,義不相應。
文:楊惠南 二、「不存在的事物」並不是一種存在 在印度,「不存在的事物」往往被看做某種意義的「存在」。若無言語,則不能遮一切諸法
譬如無火則不能燒,亦如無刀則不能割,又如無水則不能瀾。勝論學派常常被視為正理學派的姊妹派,而合稱為「正理——勝論學派」(Nyāya-Vaiśeṣika)。
迦那陀的《勝論經》,說到了六種「範疇」(句義,padārtha)[6],它們都是知識的對象,亦即我人所要認知的對象。但是,《勝論經》目前的形式和內容,至少應該晚至西元後五十到一百五十年才完成[4]。[16] 由這段引文我人知道,正理學派繼續責問龍樹:如果一切事物都是空的,而「一切事物都是空的」這一句話本身卻不是空的,亦即不是「無體」而是「有自體」(有自性,sasvabhāva)的,那麼,這表示並不是「一切」事物都空,至少有一個反例——即這一語句本身不空。其論證形式是這樣的: (一)「一切皆空」這一語句,要嘛是空的,要嘛是不空的。
《勝論經》(《吠世史迦經》),相信是迦那陀(Kaṇāda)所作,他是一個西元前的人物。(因為,至少有一個東西,即「一切皆空」這一語句,是不空的。
) (三)如果「一切皆空」這一語句不是空的,那麼並不是一切皆空。它是某種意義的「存有」(bhāva),可以經由我人的感官而知覺到。
……若此言語無自體者,唯有遮名,不能遮法。諸法如是,無自體、空。